电表厂走出的中国外交部长如何化解中美撞机危机
发布时间:2013-04-26 新闻来源:人民网
很刻苦、爱学习、谦虚谨慎”,这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前任外交部长李肇星在本次两会上对现任外交部长杨洁篪的评价,这也是他首度公开评价他的继任者。他说:“这个上海小老乡,我很喜欢。我们在一块儿干了很多年,他三次接了我,第一次是副外长,第二次是驻美大使,现在他又接任我做了外长。”
1968年,18岁的杨洁篪是上海浦江电表厂的一名学徒工,但他保持着出色的英语水平,随后他被外交部选送到英国学习,由此踏上了外交之路。
学徒工赴英国留学
杨洁篪1950年出生于上海黄浦区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勤奋聪颖,小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现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大使也就读于该校,两人是同屋的上下铺。杨的同班同学乐爱妹后来也在外交部工作,而且成为了杨洁篪的夫人。
杨的老师朱离在接受上海媒体采访时回忆,杨洁篪个头比较高,办事稳重,话不多,显得有点老成,比同龄人成熟。另一名杨的老师谢光宇说,杨洁篪为人正直,脑子非常清楚,遇事冷静,从不违反校纪校规。他的人缘也非常好,从来不和同学发生纠纷,人很正派。在政治方面,杨洁篪的觉悟也非常高。
即将毕业的杨洁篪遇到了当时的“上山下乡”运动,他在18岁这一年成为上海浦江电表厂的一名工人,一干就是4年。
中国驻美国纽约总领馆前总领事张宏喜说,杨洁篪在工厂呆了几年,仍然保持着相当出色的英语水平,这和他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的经历有关,更重要的是他能在当工人期间坚持继续学习语言,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和语言水平。
命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时任总理周恩来下令从北京、南京、上海工厂、农村、农场征召散落的原外语学校的学生,调集至外交部以培养翻译人才。杨洁篪、王光亚等人有幸入选,从此踏上了外交之路。
在选送的这批人才中,有后来在中国外交界的诸多外交名人。除了杨洁篪和王光亚,还有现任驻美国大使周文重,中英香港回归谈判时任邓小平翻译的张幼云(前驻英国大使馆政务参赞,现任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
张幼云回忆,1972年,外交部选送的一批人才中,有机关干部、大学教授以及中学生,杨洁篪当时在国内没有上过大学,以中学生的身份选送到英国,这在当时是非常幸运的。
张幼云、龙永图在著名的巴斯大学进修。杨洁篪后来进入了同样赫赫有名的伦敦经济和政治学院,在这里完成了两年的留学生活。
笔记本积累大学问
外交部翻译室一直是外交部年轻人才成长锻炼的摇篮。在结束留学生活后,张幼云和杨洁篪都回到了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工作。
在这里,勤奋好学的杨洁篪很快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张幼云的印象中,那时的杨经常拿着一个小笔记本主动地看书找资料,虚心地向别人请教各种问题,然后记在本子上,“处处留心积累学问,讨论一些翻译问题的时候就看得出来杨洁篪很用心,语感很好,又很刻苦。”勤奋加上天分,很快,杨出色的语言能力让他得到了为邓小平和一些重要外宾做翻译的机会。
在中英香港回归谈判时任邓小平翻译的张幼云说,在领导人身边,杨很注意学习,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杨洁篪后来回忆这段日子说:“当普通科员无法接触高层领导,当翻译则不同,可以亲眼目睹高层外交活动,学到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我常常很用心地观察领导人怎样处理一些棘手问题,自己反复琢磨,教益很深……”
转载自人民网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