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机器人类”势头猛,克服“短板效应”求生存
发布时间:2013-12-06 新闻来源:一览自动化英才网
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的发展思路是从五大方向重点突破,分别是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数据显示,目前智能装备的产业规模约为3000亿元,市场多被国外厂商垄断,国内厂商市占率低,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为10%,工业机器人与专用装备为20%,数控机床为20%。
而《规划》制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国民经济重点产业所需高端智能装备及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2万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中投顾问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也指出,我国机器人需求于近年以30%的速度增加,与市场成熟的国家相比,潜力巨大。预计到2015年,我国在役机器人数量将达3万台。
机器换人,国内市场前景巨大
一位美国专家今年提出:“当我们将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相结合,将会发生一场制造业的革命。它使得美国企业家在本地建厂开工,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产品。这样,中国还如何能与我们竞争?美国注定要重新获得制造业的领导权,而很快就该轮到中国去担忧了。”美国学者提出的向中国制造业宣战的三大技术相结合产生的制造模式,可以称之为制造智能化,即智能制造。
人力成本不断上涨导致劳动力人口下降,标志着人口转型的拐点,意味着我国的“人口红利”将进入逐渐收缩的态势。在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逐渐消失的背景下,机器设备迅速取而代之。而“机器换人”则成了众多企业抢食“技术红利”带来的最新成果。目前看来,中国“机器换人”步伐逐渐加快,并极有可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并成为了各国争抢的一块“肥肉”。
打破垄断局面,“短板效应”成阻碍
截至目前,工业机器人行业四大巨头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及安川电机、德国库卡都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及合资公司,四大企业已占国内市场比重高达70%左右。 虽然我国大学生能够获得全球智能机器人比赛冠军的殊荣,但在制造领域,依然是瑞士、日本、德国等海外企业的天下。
业内人士认为,海外企业在我国机器人市场的垄断局面很难打破,70%的占有率不仅在现有盈利空间上对我国企业造成挤压,未来的发展中,从技术到市场对我国企业依然是困难重重。相关部门及企业应认清我方缺陷,积极改进,克服核心技术的“短板效应”,以全面带动国内机器人乃至整个制造业市场的发展。
机器人,在机床、航空航天等领域备受青睐
近年来,工业机器人因其重复精度高、可靠性好、适用性强等优点,已经在汽车、电子、食品、化工、物流等多个行业广泛应用并日趋成熟,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节约了劳动力和制造成本、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未来工业机器人将朝着标准化、轻巧型、柔性化、智能化等方向快速发展,采用机器人武装“中国制造”,对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等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机器人在机床制造领域的应用:工业机器人关键应用在于运动控制,而运动控制则是保证机床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说,机床制造与机器人制造技术关联度非常大。因此,近年来机床企业介入工业机器人制造的热情愈发高涨。国内机床销售额第一的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也表示,沈阳集团有研制飞阳数控系统的经验,正在准备切入工业机器人制造领域,开发工业机器人产品。
工业机器人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在航空航天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不仅要完成典型的焊接、喷涂、热处理、搬运、装配以及检测等作业,还要进行钻孔、铆接、密封、无损探伤等特种作业任务。与传统制造行业不同,航空航天产品制造具有尺寸大、载荷重、结构复杂、性能指标精度高等特点,对工业机器人的结构、性能、动作流程和可靠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5-10年,或成多元化趋势
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将为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带来广阔的前景,预计未来5~10年工业机器人将有可能迎来多元化爆发期。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也表示,虽然目前汽车还是最大的应用行业,但是下一步可能会在洁净制造领域,如半导体、生物制药等需要真空制造的行业,洁净工业机器人将可以替代人工。另外,电子电气、塑料化工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也都是未来的应用增长空间。
我国已经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失掉“数城”,今后对领先水平的追赶必是漫长的过程。资金投入、联盟高校、培养人才,缺一不可。重点是,相关部门对该产业的引导应从产业特点进行考虑,不仅要开发出适合中国市场的、高可靠性的产品以及售后服务体系,同时还要培育系统集成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尽早形成企业集群,或以产业园的方式将优秀企业聚拢起来,为进军高端技术奠定基础。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网 | MSN | 腾讯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