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薪酬管理

首页

中国企业年金的制度特色

发布时间:2014-03-25 15:05:30

点击数:108529 次

 

企业年金作为企业的年金计划,它既不同于社会保险,也不同于商业保险,而是一项企业福利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补充性、商业化或市场化运作的特征不影响也不能改变其本质属性。因此,企业年金的责任主体是企业,企业或职工承担因实施企业年金计划产生的所有风险;国家或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不直接干预企业年金计划的管理和基金运营,其主要职责是制定规则、依规监管。

 

事实上,早在世界上第一部《养老保险法》(德国,1889年)颁布实施之前,企业年金计划就已经出现,一些大型企业基于激励与约束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自主设立类型各异的企业年金计划。而正是因为企业年金在保障职工退休生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多数养老金改革国家开始将企业年金纳入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中,而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目的是提高退休者的养老金水平,是对公共养老金制度的重要补充,并因此在立法和税收待遇方面享有国家的支持。世界范围内比较典型的企业年金制度有美国的401(K)计划、英国的职业年金计划、澳大利亚的超级年金计划等。

 

为加快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吸收和借鉴国外企业年金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政府于2003年颁布了企业年金的两部法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其后又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规,使得企业年金制度更趋于完善。

 

总体而言,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主要特色包括:

 

第一,实行完全基金积累制筹资模式和个人账户管理方式。

 

养老金制度有两类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公共养老金制度一般采取现收现付制筹资模式,其政策目标是通过收入再分配功能促进适度地社会公平,但受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难以规避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务风险。基金积累制则是将职工在职期间的部分收入储备用于退休期使用,实现个人生命期收入的跨时分配,受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非常小,几乎所有国家正在实施的企业年金计划或职业年金计划都是采取基金积累制筹资模式。同时,为了增强个人缴费、监督的积极性,并使养老基金具有可携带性,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在基金积累制筹资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个人账户管理方式,实现了计划参与职工缴费与年金受益的制度性关联。

 

第二,顺应企业年金发展的国际主导模式:信托型。

 

国际上企业年金计划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四大类:信托型、公司型、基金会型和契约型,四类管理模式各有优缺点,而信托型是当前国际上的主流模式。我国的信托型企业年金计划管理模式是在吸收国际上信托型、公司型、基金会型和契约型的优点,避免四大管理模式的缺陷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按照《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规定,我国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分为两类:法人受托机构和企业年金理事会,法人受托机构是依据我国法律建立的合法的法人机构,而企业年金理事会是企业代表、职工代表和有关专家组成的,依托企业年金计划存在的自然人的集合。法人受托模式吸收了公司型或基金会型的优点,而企业年金理事会模式则吸收了基金会和契约型的优势。

 

第三,结合国外当前企业年金改革的主流趋势,实现DB与DC的结合。

 

按给付刚性,企业年金计划可以分为待遇确定型计划(DB)、缴费确定型计划(DC)。在DC计划中,计划参与者(职工)拥有年金基金的投资决策权,计划发起人(企业或销售集合年金计划的金融机构)不承担年金计划的任何风险,年金受益由基金积累额和投资收益决定,如美国的401(K)计划实行DC型管理模式。在DB计划中,计划发起人(企业或销售集合年金计划的金融机构)拥有年金基金的投资决策权,承担各种形式的风险,并为此提供最低投资收益率或替代率(年金待遇/退休前工资)担保,如英国的职业养老金计划采取DB型管理模式。

 

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是在吸收与借鉴DB与DC的优缺点的基础上,采取了DB与DC的结合模式。对于DC型计划,我国企业年金政策规定将年金基金的投资决策权从职工手中让渡到企业,并因此由企业承担因年金基金投资决策产生的风险。

 

第四,给予企业年金计划税收优惠待遇:延迟征税。

 

有关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主要包括完全征税、部分免征和延迟征税三类,为促进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大部分国家对企业年金采取了税收优惠的政策:延迟征税。所谓延迟征税,就是在年金缴费环节暂缓征收个人缴费和企业配套缴费的个人所得税,在年金基金投资环节免征投资收益的个人所得税,但在年金待遇给付环节征收个人所得税。为鼓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制度的发展,我国于2013年颁布了《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企业年金实行延迟征税的优惠政策。

更多相关

企业年金方案设计与中国选择 薪酬、薪资结构制定的案例分析 企业如何规避薪酬管理的误区 HR如何轻松面对薪酬管理压力? 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

返回顶部

首页 - 登陆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