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员工管理

首页

以激励志愿者的方式激励员工

发布时间:2014-03-14 10:14:06

点击数:101118 次

不知道您有没有同感?现在的员工没那么好带呀。

 

脾气不小,一不高兴就要离职;

 

入职后,时常带着挑剔的眼神,东瞅瞅西望望,寻思他自己能在这儿待多久;

 

受不了多少委屈,同时要求作为上司的您跟他(她)说话要注意方式,一定要十分尊重他;

 

倘若毕业于名校,那就更难伺候了,怀着似乎从娘胎就带有的优越感,瞧这个同事不顺眼,瞧那个同事不顺眼,只有他们自己最牛;

 

经不起诱惑,稍有一风吹草动就容易“背叛革命”。

 

与如今的职场生力军80后、90后们比起来,那些60后、70后,甚至50后就“老实”多了,胡萝卜加大棒基本上就能对付。

 

于是管理者们纷纷感慨,现如今到底员工们是“领导”,还是我们是“领导”?管理者们享有“领导”的头衔,却时常不得不看员工的脸色行事。

 

当然,“看员工的脸色行事”说法稍微夸张了一些,但我相信大家一定意识到了,时代大大不同了,我们管理的对象已经完全不同于他们的兄辈,更别提父辈们了。

 

带领如今的80后、90后的员工队伍,如果你仅凭之前分外管用的那些严格的规章制度、考评制度等等硬性方式,管理的成效会越来越差了。

 

我此言并不是说企业的规章制度、流程等“法”的层面的制度不重要,这些结构化的管理条例对于一家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否则员工们必定会在工作中茫然不知所措,经常犯同样的错误。

 

不过我们同时必须认识到,仅靠这些已经完全行不通了,今天的现状是每一个管理者都不得不在工作中对部属多施以“领导”,而绝非“管理”的能力。

 

什么是“领导”?什么是“管理”?业界有各种各样的定义。

 

至于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领导力”?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但作为管理者的我们首先得从意识上明确:时代真的不同了,如今的员工们是具有丰沛情感,有独立意志,有强烈的个人表现欲,敢于说“不”的一群人。

 

写到这里,我想起德鲁克先生说过的一席话,在此予以分享:

 

“企业越来越需要采取管理‘合作者’的方式管理‘雇员’,而合作关系的定义也指出,在地位上,所有合作者都是平等的。合作关系的定义还指出,不能向合作者发号施令,他们需要被说服。因此,管理人的工作日益成为一项‘销售工作’。”

 

没错,员工是我们的“合作者”,而非“雇员”。

 

可问题是有些老板、管理者们,嘴巴上是这么说的,心底里却还是怀有很重的帝王情结,“官本位”情结。

 

“合作者”?

 

那不过是用来安抚员工的,员工就是员工,他们拿我的钱就得替我干活!

 

好吧,怀有这种念头的老板和管理者们目前或许仍然不少,但市场想必会在合适的时候给他们以教训。

 

事实会告诉他们:员工,特别是优秀的员工对企业而言意味着什么,优秀的员工又是如何的不可多得。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轻公司”,也出现了比以往更大量的知识工作者群体。对于这些知识工作者们而言,最大的财富在他们的头脑里,下了班脑袋们就跟着各自的主人回家了,而这正是企业真正意义上重大的资产。

 

同时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工作成效时常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工作的投入程度,甚至他们每天心情的好坏息息相关。

 

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如何从内心层面激励员工,激励知识工作者群体将自身最大的潜力释放出来,为企业做出贡献,对于每一家企业来说都弥足重要。

 

1959年,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在他的著作《工作中的激励因素》中指出,

 

“对金钱的满足感主要是一个‘保健因素’。激励人们工作的因素,特别是激励知识工作者工作的因素,就是激励志愿者工作的因素。

 

我们知道,由于志愿者不领取工资,因此他们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必须比领取工资的雇员多。最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挑战;他们需要了解组织的使命和对使命深信不疑;他们需要不断的培训;他们需要看到结果。”

 

是的,如今的80后、90后员工们,如今的知识工作者群体要的正是这样的力量:

 

他们需要挑战;

 

他们需要了解组织的使命,和对使命深信不疑;

 

他们需要不断的培训;

 

他们需要看到结果!

更多相关

雇主应该有一份“权利清单” 新老员工的冲突如何解决? 激发员工创造力:敢于让员工犯错 工作压力如何影响员工业绩? 员工激励 如何才给力?

返回顶部

首页 - 登陆 - 注册